七十六岁老职工讲述车站售票变化——
指尖上的记忆
唐福姐近照。贺可勇 摄
"70年,从算盘到计算机、自助售票机,再到智能手机,指尖上的购票变化体现了铁路发展,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啊!”日前,76岁的唐福姐老人感慨地对记者说。
唐福姐老人退休前是济南站的一名售票员。当年,青春年少的唐福姐怀揣梦想,进入济南站工作。
“刚进票房,印象最深的是满屋的算盘和成本的硬板票。车票按照站名分方向摆放,每个车站都单独在一个小抽屉里,就像现在的中药铺子,买票就像抓药一般。”唐福姐老人记忆犹新。
20世纪50年代,济南站站房冬季没有供暖设备。“不像现在的窗口是大玻璃,那时打开售票窗口,跟开门一样,人都能钻进来。那时来售票厅买票的人很少,车次也少。”唐福姐说。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春运期间,旅客人数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末,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列车也越来越多,列车数量增加了一倍。那时一到春运就得加开窗口,忙得经常几天回不了家。兄弟单位职工也来帮忙,引导旅客进站上车。”唐福姐说。
1993年,唐福姐光荣退休。临走前,她把跟了她“一辈子”的“售票伙伴”算盘给了徒弟玄绪明。
1995年,计算机售票在全路推广,济南站有了软纸车票。有一次,玄绪明看望唐福姐时,打趣说:“唐老师,您老的算盘已经过时了。”
唐福姐退休后的前些年,每到春运还经常回车站当志愿者。看到售票员飞速敲击计算机键盘,很是羡慕。“指尖从算盘到了键盘,算数变成了打字,不用自己算了,我们过去用算盘的时候,卖出一张票要算好几遍。”唐福姐感叹道。
软纸车票将当年的硬板票进行了“整合”。日期过去需要机器打孔,硬座、卧铺号需要贴在硬板上,1995年以后的软纸车票全都是电脑打印,省了很多工序。
“软纸车票推出后,老火车站不能满足当时的客运需求,在原址重建新站,售票厅也扩大了好几倍,过去按方向售票也随之取消,每个窗口都能卖不同方向的车票,旅客再也不用看指示牌买票了。”退休后的唐福姐一直心系车站售票,说起来这些变化,老人如数家珍。
进入21世纪,自助售票机应运而生,软纸车票被磁介质车票取代。唐老的徒弟玄绪明由售票员变成了自助售票机维护员。
当看到旅客自助购票、取票,唐福姐笑着说:“铁路发展太快了,网络购票、微信购票,干了一辈子售票员,自己反而落伍了!”
如今,电子客票在2019年逐步推行。“时代进步太快了,每个旅客都是铁路售票员了,分分钟在指尖上完成买票。不用携带车票都能进站,以前想都不敢想呀!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唐福姐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