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资讯 > 最新资讯

通江达海 奔向幸福

发布时间:2020/7/1 11:45:07

   经过数万名建设者6年的艰苦奋战,7月1日,距万里长江入海口最近的一条钢铁大动脉——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轨道上的长三角”再添新翼。这条由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的铁路将助力沿线百姓奔向美好幸福生活。
  从6小时到66分钟
  20多年前,一名年轻的南通学子背着行囊,乘轮船借道上海到厦门上大学,从南通港到上海十六铺码头花了6个多小时。那时候,他想:“如果有一条铁路跨越长江天堑,从南通直达上海,该多好啊!”
  当年的莘莘学子顾欣荣,如今已是南通市交通局党委副书记、南通市铁路办副主任。他也从期盼铁路的小伙子,成长为从事铁路规划建设的工作人员。对于昔日“南通,南不通”的无奈和如今天堑变通途的便捷,顾欣荣有着一份独特的体验。据他介绍,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后,加上今年底开通的盐通高铁,国家高铁沿海大通道将彻底打通。届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将一线联通。通过轨道将长三角南北两翼连接起来,两扇翅膀齐飞,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如今,乘高铁从南通西站到上海虹桥站最快只需66分钟。南通是江苏省的经济强市,沪苏通铁路沿线的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市也是位居全国前列的县域经济“小老虎”。这些城市乘上“轨道上的长三角”的东风,将如虎添翼,极大促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对于苏北革命老区来说,沪苏通铁路开通的时间节点有着特殊的意义。今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客货共线的沪苏通铁路让苏北和上海近距离接轨,是载着老区人民奔小康的幸福线。
  科研攻关的试验场
  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中的沿海大通道,就缺南通与上海之间这关键一段。这是因为,在宽度近6公里的江面上建造公铁大桥是世界级难题。
  沪苏通铁路的科技含量,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这座拥有4线铁路和6车道高速公路的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上。大桥既是沸腾的工地,又是科研攻关的试验场。
  在凌空飞跨大江的公路桥桥面,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设指挥部副总工程师闫志刚为记者讲述了铁路建设者迎难而上、勇敢挑战世界级难题的故事。
  闫志刚介绍说,巨大的运营载荷需要新材料支撑。他们与国内知名钢铁、制索企业一起攻关,终于研发出强度为500兆帕的桥梁用钢材和强度为2000兆帕的钢索。
  造桥之初,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建造一个承载桥梁全部荷载、将330米高的主塔稳稳托起的“定海神针”。经缜密研究,他们选择了沉井方案。沉井平面达5100平方米,规模之大为世界之最。从厂内预制到出坞、浮运、定位着床,历时两年攻关,1.5万余吨的钢沉井终于安全着床。
  接着,他们又研发出降粘、抗裂自密实混凝土,破解了主塔易开裂的行业性难题。浇注大桥主塔时,他们采取先进工法,把混凝土从江面逐渐提升到330米高度。
  据了解,大桥有65项关键技术、3项软件著作权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形成了14项工法,166篇论文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目前,实时监控桥梁状态的大桥健康监测系统也已同步投入使用。
  建设者们发挥聪明才智,在材料、结构、工艺工法等方面创造了一项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奋战6年,终于让长江南北两岸“牵手”。
  打造绿色生态铁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绿色生态铁路,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
  沪苏通铁路途经的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园内稻田、池塘相映成趣,河流、湿地生机盎然,是珍贵的江南水乡原生态风貌保护区。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小心翼翼呵护生态环境。他们和昆山市规划、环保等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制订详细的方案,对施工方式与路径,现场人员的行动范围以及复垦复绿工作均给出预案。
  施工中,施工单位坚持少扰动环境,能避开的树木坚决不搬迁;河流下穿铁路时建造涵洞,确保原有水系畅通无阻;高路基段采用圬工坡加绿化的形式,让铁路与湿地环境融为一体。他们对线路两侧6万多平方米区域进行了绿化和美化,栽种了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海桐球、夹竹桃等。铁路与自然环境无缝衔接,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紧邻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的铁路区段是一扇窗口,折射出沪苏通铁路建设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珍视与爱惜。如今,旅客乘坐列车行驶在沪苏通铁路时就会发现,在线路两侧,现代交通设施与自然生态浑然一体,周边田畴载绿、花木扶疏,就像穿行在百里风景画廊。